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人才引领 一路黔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_世界要闻

时间:2023-04-23 09:31:25     来源:天眼新闻

“三块田的平均产量达到了869.8公斤!”

去年国庆,来自四川、广西和贵州的农业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贵定县音寨坝区水稻百亩方高产示范的水稻进行测产验收,该产量达到农业农村部超级稻品种确认产量水平,这一数据比当地预期目标超产近120公斤。水稻百亩方高产示范是2022年贵州省粮油“揭榜挂帅”榜单之一,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曾涛水稻高产示范团队揭榜,这份超产成绩得益于团队从育秧、种植到管护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全程指导。


(资料图)

曾涛水稻高产示范团队成员代振江向记者介绍:“我们这个团队一共是20个人,其中有10个是高级农艺师,10个中初级农艺师。专家带着我们这些年轻的队员从水稻移栽到钵苗育秧,到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整个环节都对我们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指导。”

福泉市抢抓农时,积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冬小麦返青至拔节期春灌、施肥等田间管理。图为4月19日,村民在龙昌镇仓盈湾村小麦地里除草、施肥。 易盛武 摄(贵州图片库发)

论文写在大地,丰产迎来丰年。去年以来,像曾涛团队这样的农技人员在全省不断涌现,他们纷纷走出办公室、实验室,揭榜单、定方案、挂帅出征,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与农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将高产高效、绿色防控、农业机械化、信息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送到农民群众手上,及时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送到农民家。据统计,去年全省19871名农技人员参与基础性示范服务,1829个团队参与“揭榜挂帅”,为大灾之年粮油夺丰收提供了重要支撑,去年我省粮食平均亩产同比增长1.8%、增幅排名全国第5,粮食和油菜单产、总产均为贵州近5年最高水平。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根本,人才振兴是支撑。高质量发展我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既需要创新机制,推动各级农技人员沉下基层,深入田间地头传经送宝,更需要通过技术培训,培育各类有知识、有技能、有干劲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对此,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等各级各有关部门不遗余力,践行使命担当。

在清镇市卫城镇犀牛村,这两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得有声有色。为更好地让农机服务生产,2022年,犀牛村以“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入股”组织方式,成立了卫城镇第一家农机合作社——清镇市黔耘农机专业合作社。锚定了发展方向,在担任村干部的同时,蒋华主动申请负责打理合作社日常事务。为了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使自己成为了一名农机领域的“行家里手”,蒋华外出学习农机驾驶、维修和耕种等技术。在工作中,他发动返乡能人、大学生加入合作社,以合作社流转土地代耕代种的形式,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的“一条龙”服务,带动了周边农户参与有偿劳作,不仅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益,也鼓起了农户的“钱包”。截至2022年12月,清镇市黔耘农机专业合作社共实现经营性收入112万元,纯利润达42万元,其中51%归村集体。

推动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的振兴,组织振兴是保障。夯实基层战斗堡垒,同样需要各类乡土能人在基层组织中“挑大梁”,而返乡能人成为了其中的靓丽风景。

黎平县产业带头人欧定珍(右一)为志愿者培训采茶技术。 吴光辉 摄 (贵州图片库发)

最近,都匀市墨冲镇同心村党支部被评为黔南州“五星级党支部”。两年前,在城市打拼的娄大付来到同心村担任村支书,决心探索党建新路径,积极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把新知识引进农村,用于农业生产,再利用短视频宣传乡村带来人流。

在贵定县盘江镇“90后”镇长李可看来,返乡、入乡扎根的年轻力量,极大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集体经济从“空壳”,到积累300万元,正安县土坪镇明星社区用了7年时间。这个偏远的社区,每年茶叶产值超700万元,在居委会主任惠超带领下,走上了做大做强集体经济的梦想之路,全村茶园迅速从2000亩拓展到7000亩,实现利润100多万元。

从省级专家到乡村能人,农业农村系统的人才奔向广袤的田间地头,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艺农机融合、基层人力调动,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助推贵州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截至今年1月,我省已完成培育高素质农民25024人,其中经营管理型5544人、专业生产型12518人、技能服务型6805人、农民讲师157人,高素质农民队伍得到进一步补充,为全面推进我省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钺洁

编辑  吴传娟

X 关闭

最新推荐

Copyright  © 2015-2022 大西洋纸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2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