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世界热资讯!蔡潇:跟随全球顶尖科学艺术家,想象“另一种引力”!| 不如一见NO.58

时间:2023-05-22 21:08:05     来源:顶端新闻

2023年4月6日,《想象另一种引力》展览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展出,本次展览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国家地理·图书、今日美术馆与as科学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旨在将看似分化的“科学”与“艺术”融合,带来一次突破常规、激发想象的跨界表达,展现前所未有的科学之美。展览将持续展出至7月9日。


(资料图)

搜狐文化也在近期直播导览了本次展览并专访了本次展览策展人、as科学艺术研究中心负责人蔡潇女士。

搜狐文化: 蔡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搜狐文化的专访。据了解,本次展览实际与《想象另一种引力》这本新书息息相关。可以介绍下如何将书中的文字和图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线下展览?

蔡潇:首先,本次展览主要基于我们对这些科学艺术家有很深的了解,包括他们的创作思路,包括作品所蕴含的科学思想,甚至是科学哲学观。在此基础上,我们予以沉浸式、立体化、交互化打造,带来一场颠覆感官、解锁感知力与创造力的视觉呈现。

因为这些作品中很多的是一些平面化的形态,比如说像照片或者是绘画,但是我们是想让观者能感受到更立体化、更直观的视觉冲击力,还有交互体验感,也就是说在我们的书里这些作品更多只是能看,但是我们把它放在展览里边,想让它既能看又能玩,还能够去体验。

所以我们在展览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交互的形式,比如说直播中看到的像岩石我们做的交互设计,然后还有比如说我们把丙烯绘画加上一些数控,它就会动起来;包括黑洞也是我们把平面的图片,把它变成一个动态的展示,我们在展览中做了一个长廊,然后在长廊中会配上我们对作者有关黑洞作品的理解以及对黑洞的科普。

还有我们直播中讲到的纸雕作品,因为作品运不过来,所以我们就会觉得纸雕如果要仅仅是一个图片的话,它就没有任何视觉的震撼力了,它就会很平,所以我们又要花很长的时间也要把它打造出来,尽可能的去贴近原著,把视觉效果呈现出来。现在还有很多小朋友很喜欢的我们病毒主题的秘密花园,大家就觉得秘密花园很温柔很可爱的感觉,跟病毒那种很冷酷很邪恶的形象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反差。

我们人和整个物种,包括地球上的演进,其实都会跟病毒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包括我们的噬菌体它也是一种病毒,但是它在我们体内每天都要吃掉大量的细菌,就是哪些不好的细菌,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我们把病毒做成一个秘密的花园,想破除大家对病毒的恶意的那一面,能更多的见到它有益的那一面,希望大家能够不偏不倚,很中立的去看待每一个事物。

搜狐文化:蔡老师,您觉得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什么?

我是觉得,你看我们叫“科学艺术研究中心”,而不是“科学和艺术研究中心”,就是在我们的理念里,我们是把科学与艺术完全做了一个融合,就科学里边既有艺术又有科学,艺术里边也有科学,就像我们刚才在展览里边看到了每一件的作品,你在表现形式上你觉得它都会比较艺术,但实际上你站在每个作品面前,你都能讲出很多的科学知识,甚至是很多的科学思想,甚至是再往上拔高一下,它能赋予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一种价值观,甚至是能够间接的影响我们的一些人生观。

我是觉得能把它拔高到这种层次,这是我们做科学艺术的初衷。我在《想象另一种引力》那本书里面的前言部分,我是用了比较多的文字,专门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梳理了一下,就从最早的原始社会,然后到古希腊文明,然后到文艺复兴,然后到法国的思想启蒙运动,然后一直到今天就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来去看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的。

实际上你会发现在工业革命之前,科学与艺术它是不分家的,甚至它就是用一个词共同一个词来去表现的。

那时候我们的科学也没有Sense,因为我们只有 Nature,philosophy就是自然哲学,所以很多科学跟艺术其实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一个金字塔的塔尖出现的,所以它们两个一直都是相辅相成的,一直都是连在一起不分家的。尤其是文艺复兴的那个时候,你看达芬奇,他要去学解剖学,学数学,他还要去画画,之前其实那些人不会给他一个名号叫他“科学艺术家”。

所以科学艺术的分化一直到了工业革命的前夕,也就到了科学转化成艺术,不是科学转化成技术,它被职业化功能化之后,然后scientist这个词才出现, scientist出现之前它是先有artist这个词,然后它才有scientist这个词,所以就是科学与艺术它是我的理解就是说它进入到工业化时期,然后所有的事情我们都要把它分割,都要把它细化,要去快速的讲究效率去进行发展的时候,为了顺应潮流,我们把科学职业化,然后这个时候才有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分家,是然后但实际上你去看整个工业革命一直到现在它是科学艺术的发展在顶尖它其实都没有分,都没有分,你比如说像光学的发展,就直接促成了莫奈的印象派,然后还有修拉的那些点彩画,包括我们的摄影,我们摄影其实就是科学转化成技术,然后再转化成艺术,其实它都是没有分家的,但是并且艺术也会反哺到科学上面去,又比如说像修拉的点彩画,它其实反哺到我们现在的现代印刷术,对,所以如果我们在确实那句话,我觉得说的特别的好,科学和艺术在山顶上会合,在山脚下分家分开,然后我是觉得在当你去看一件事情的时候,对他的你去看它。

我再补充一点,就是为什么在现代我们突然要谈到科学与艺术融合了,我是觉得现在科学的发展,它已经是可以塑造我们的对世界的看法了,因为我们觉得好像把科学提高到一种特别崇高的位置,这个位置高到就觉得我们普通人很难接近,但实际上现在科学是很下沉的。

包括现在的比如说像宇宙学对吧?像 Space x对吧?大家但凡是看一些新闻的时候,都会觉得都会去或多或少都能够去吸收一些科学知识,然后这些科学知识其实它是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与认知,然后甚至有很多艺术家在这种认知的推动基础之上,他产生的情绪上的波澜,然后进行艺术性的一个表达。

所以就是说这些艺术的表达,你其实已经离不开科学对世界的认知了,科学对世界的不断的这种认知的一种进步革新,其实影响着我们艺术创作里边这个你对世界认识的一片厚土,你是在影响着他的。当然艺术你肯定艺术人有情绪,艺术人还有很多关于美对吧?就像我们科学艺术,它最终的成品还是一个艺术品,然后它能反哺人们对科学产生兴趣,然后继而再去进行更深的探索。

搜狐文化:近期大火的 ChatGPT您觉得是否能取代艺术家或者说艺术创作者?

蔡潇:我觉得这个问题有可能需要我们几代人来去回答,就我们这一代只能看到眼前的 AI发展的阶段,因为你不知道它之后会朝哪个方向发展,但是我最近听马斯克说那句话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他就觉得我们的碳基生命只是硅基生命的启动程序,我觉得这个其实很有意思,你去看我们的生命计划书,你看最早RNA产生,然后又有病毒,又有各种的大分子,又从水生到两栖到陆生,实际上你可以理解成病毒或者细菌是我们人的生物的引导程序,对吧?你看从宇宙诞生138亿年,我们的地球诞生是40多亿年,我们的人类的文明其实也就五六千年,其实是很短暂,我们凭什么说我们是处在进化树上的最高端的?

但是这个计划书你让它还是要往后再去延续的,我们不可能一直处在计划书的一个最高端,所以我还是觉得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态度来去看 AI和ChatGPT,为什么我觉得我现在很难去回答这个问题,只能是回答我们眼前看到的情况,因为我们没办法有有那么强的一个穿透力,但是处在我们现在的时代,我觉得艺术家是绝对不能被替代的。因为 ChatGPT现在还是处于一个自我的学习的过程中,你看到它出来的图片,我们现在还是能轻而易举的分辨出来哪些是人做的,哪些是机器做的,因为它现在还是在学习,可以模仿的很像,但是你会觉得还是冷冰冰,没有温度,第一个它没有情绪上给人引起波澜,是因为我是觉得人与人之间这种沟通交流真的是很奇妙的,就哪怕我们从来没有去见过这个人,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达芬奇,但是我们站在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前面,有些人会感动得落泪,我也去看过,会很受感动,就是你能够感受到达芬奇在做这幅画的时候,他的那种情绪甚至是他的所思所想,我们可以进行很丰富的联想,然后继而激发起我们同为人类,在不同时空之间的交流,就会给你带来很大情绪上的这种冲击,但是AI不行的,你会觉得它没有注入到人的这种心血,但是人的这种心血的注入,人与人之间是能够感知到的。我不知道AI之后会不会有感情,他如果要是之后有了情绪,知道孤独,知道寂寞,甚至学会了嫉妒,有了恨,有了爱,这个时候你就不能说他创作的东西没有灵魂或者心血。

所以我觉得这个区别在于AI之后有没有所谓的灵魂,我觉得它有了灵魂,就有了它的表达。就有可能真的是跟我们人类甚至是进行更高的高智慧的生物进行超越。但现在我是觉得他能够去替代一些很基础的设计,但是艺术尤其是艺术家目前是不能替代的,绝对不能替代的。我是持一个开放的态度。

搜狐文化:您未来有哪些创作计划?

蔡潇:从作家的身份来讲,这本书实际上是我们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不是我个人的结果。我们as科学艺术研究中心成立之后,就开始酝酿我们的公众号,公号的内容获得了很多科普大V的转发,我们也在思考科学艺术到底是什么?

2017年那时候还没有人给科学艺术一个界定,其实一直到现在它都没有明确的概念,我们也不知道怎么来去商业化,但是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有一群这样的人,在做这些很有意思很突破的跨界的事情,我们的初衷就是先把这些人拿出来,能够让大家看得到,能够去界定什么是科学艺术,所以我们那时候收集了大量有关科学艺术的文章,还有相关人员的挖掘。 所以我们是一个从深度采访的视角,然后去看待他们,这些年以来我们先选的第一批把它集结成册,之后还会有第二本、第三本、第四本,我们会一直做下去,然后会配合这个书,我们也会举办种相关的展览。

文/袁立聪 视频/张妮

X 关闭

最新推荐

Copyright  © 2015-2022 大西洋纸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2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