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山东德州平原县地震前出现“地震云”?辟谣!

时间:2023-08-07 18:33:45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8月6日凌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发生5.5级地震。与此同时,朋友圈“震感强烈”。特别是,在各社交媒体平台上,又有一些网友(甚至身处北京、江苏等地的网友)称,震前拍摄到了“地震云” 。

▶社交媒体平台截图

地震前一天,山东德州一男子称,拍到天空的云彩像鱼鳞状。当事人赵先生称,当时还跟同事开玩笑说要发生地震了,结果晚上真的就地震了。


(相关资料图)

▶山东多地网友称地震前拍到红色云霞

究竟啥是“地震云”?

目前来看,网上形形色色的“地震云”,主要是高积云与层积云两种。这两种云容易形成网状(鱼鳞状)、波状(肋条状)、絮状、透光、放射状、荚状等“怪异”的样子,再加上时常出现在傍晚或早晨,染上了晚霞或朝霞的颜色,就更被疑为“天有异象”了。而高积云、层积云,包括其它被疑为“地震云”的云,在云的科学分类中都有其对应的属种,其成因也有科学解释,科学家普遍认为,其不能用以预测地震。

高积云的出现说明天气很好,层积云的出现代表会有降雨,其实与地震并没有任何关联。

预测地震或针对地震的提前预警,目前有关部门主要是根据地磁电磁、地下水位等多方面的科技手段来进行综合研判分析。

谣言为何屡辟不止?

20世纪80年代,“地震云”假说开始在中国盛行,起因是键田忠三郎与、真锅大觉、吕大炯等中日学者合写了《地震云》一书。随后几十年间,中国和日本民间爱好者做了一些观测,认为“地震云”是地震在酝酿阶段向天空释放的云雾信号。其形态或成一条狭长的云带,人称“飞机云”;或成辐射状的“扇骨云”带;或一条条平行排列的“肋骨状”云。通常出现在早晨和傍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颜色。但这当中的能量释放过程始终没有被证实。而随着人们对大气活动、云状形成的认识加深,主流学术界已基本认同,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可以证明,云的状态与地壳构造运动相关。

事实上,关于所谓“地震云”,地质和气象领域的专家已经辟谣过无数次。但为什么每次发生地震后,这类说法还会登上“热搜”?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李汀认为,“地震云”理论能在民间收获信任,源于大众的心理需求。“当人们遭遇诸如地震这样的重大灾难后,往往会反复回忆起事件发生前的各种细节,并倾向于认为这些细节是‘罕见和异常’的。其实这些‘罕见和异常’经常发生,只不过平时人们不会去特意观察和记忆罢了。”

地震与气象活动有关?

在古代,存有众多关于地震的记载,太吏掌管“天文、地动、风云、气色、律例、卜筮等事”。关于地震起源最早的记载来自周幽王时的太史伯阳甫。他认为,地震是由于“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得升”导致的。早期预测地震的方法记载于《晏子春秋》,齐国3位大臣看到“维星绝、枢星散”“钩星在四心间”,便预测会发生地震。

元代后期,观测地面上宏观异常现象的“观地测震”开始盛行。明天启六年(1626年),北京等地接连发生强震,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龙华民印发地震普及读物《地震解》,列举了如水象异常、光象异常、气象异常等6种征兆,这些征兆贴近百姓生活,不再高远飘渺、神秘莫测,但现在看来,科学性存疑。

在近现代,有关气象活动与地震之间的关系,仍吸引不少人关注。

譬如,有些人就指出,地震之后,震中区域容易出现降雨,或许两者之间存在联系。对此,中央气象台原台长李小泉表示:“不能说地震后必然会出现降雨,地震后不下雨的情况也有很多次。”

“能量释放”“震后产生大量粉尘”等假说看似有一定道理,但需要注意的是,产生降雨的云层一般在几百米至一千米以上的高空,地质活动如何影响上空的大气,这还需更为扎实的证据,以及更缜密的研究。

来源 中国气象 | 作者 卢威旭

实习编辑 赵司尧

流程编辑 马晓双

X 关闭

最新推荐

Copyright  © 2015-2022 大西洋纸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2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