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世界简讯:赎回潮后 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成银行新宠

时间:2023-02-24 09:35:51     来源:每日商报

近期,银行理财又迎“新宠”——混合估值法银行理财产品,备受追崇的一大原因便是其业绩的稳定性。有业内人士表示,混合估值法产品“进可攻、退可守”,既可以通过摊余成本法估值给投资者一定的收益确定性,又可以在市场震荡时通过择时交易增强潜在收益弹性。不过,由于混合估值类产品中的部分资产通过摊余成本法估值,这类产品只能是封闭式产品,可能不适合流动性偏好较高的投资者。

多家银行主推混合估值法理财


(资料图片)

继公募基金推出多款混合估值法产品后,近日,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成为多家银行主推的产品之一,部分银行还将该类型产品放在App理财页面最明显的位置。

比如,农业银行于2月14日推出了名为“农银匠心·灵珑2023年第7期人民币理财产品(安居悦享)”的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据介绍,该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4.5%-5.5%,持有期限为1081天,为封闭式、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风险级别为中低风险。此外,在关于该产品的介绍里还标有“部分资产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不受市场波动影响;部分资产采用市值法估值,提升组合收益弹性”的字样。

除此之外,招银理财、工银理财、平安理财等也发售了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比如,工银理财发布了“工银理财·恒睿睿益固收增强封闭式理财产品”,产品期限511天,业绩比较基准为4.2%-4.7%,该风险等级为PR2;招银理财发布了“招银理财睿稳泰封闭”理财产品,收益率3.25%-3.65%,持有期限425天;平安理财发布了“新启航第18期十四个月封闭”理财产品,投资期限417天,风险等级为中低风险,并且,平安理财在该产品介绍中还特别指出:“超80%债券资产-摊余成本法估值、不足20%债券资产-市值法估值”。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推出的混合估值理财产品均为固收类产品,封闭式运行,期限偏中长,均为1-3年。

那么,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到底是什么?风险程度如何?

公开资料显示,“混合估值法”的“混合”主要是指产品净值估算方法的多元化,是将“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混合起来进行估值,即部分资产采用“摊余成本法”,部分资产采用“市值法”。“用大白话来说,所谓摊余成本法就是计算手里资产持有到期预计能赚多少钱,然后把这些收益平摊到持有的每一天,这样计价的好处就是能抹平波动,投资者看到的每日收益相对稳定。”业内专家介绍。

对于该理财产品的风险程度,某股份行客户经理表示:“如果与R1级别的货币基金相比,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波动会大一些;如果跟股票类产品相比,波动肯定相对较小。”但也有理财经理表示,此类产品封闭期内是不能灵活取现的,还会有一定风险。

收益与稳定性颇具优势

流动性稍显不足

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如此火爆,离不开其收益与稳定性上的优势。

虽是“新卖点”,但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早已有之,且规模不小。“银行理财的混合估值产品在此之前数量与规模已经很大,只不过在此之前估值优势不明显,没有作为卖点大力宣传,此次赎回风波也给此类产品带来新的机遇,重新成为市场焦点。”业内专家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产品的优缺点同样突出。优点是可以通过摊余成本法估值增加收益确定性,对个人投资者而言净值更加稳定,持有体验更好,利于长期持有;对发行机构而言,此类产品有助于缓解赎回潮下理财保有规模的持续下跌。

但究其不足之处,据记者梳理,目前理财公司推出的混合估值类产品的资产配置比例中,摊余成本法计量的资产占60%或更多,而市值法计量的资产占比在20%左右,因此依然有流动性不足等缺点。“混合估值产品出现后,还需观察此类产品最终的募集规模,其封闭属性可能不被一些流动性偏好较高的投资者接受。”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

招商证券尹睿哲固收团队也认为,首先,由于封闭期的限制,混合估值类产品的流动性较市值法产品更差,对偏好做“活钱”管理的投资者而言并非首选。其次,混合估值类产品中部分资产以持有至到期为目的,采取摊余成本法计量,对市场波动较为钝化,或掩盖资产的真实风险。再者,混合估值类产品中以摊余成本法计量的资产依然受到久期匹配、持有至到期等诸多约束,还需观察发行后的市场反应及监管态度的变化。从长远来看,随着市场发展和投资者理念的逐渐成熟,预计市值法产品仍将占领主流。

X 关闭

最新推荐

Copyright  © 2015-2022 大西洋纸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2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